【读史札记】
徽州传统社会保障之所以运行得较为到位与当地深厚的儒家思想浸染有着密切关系。徽州地域有着受苦攻读的民风和崇儒尚教的优良传统特别重视文化教育走念书仕进、科甲起家之路。
南宋以后随着程朱理学被奉为官方哲学朱熹的思想在徽州的影响不停加深一些地方甚至将朱熹奉为乡土神自己就彰显了这种文化特点。人们普遍尊重念书人遵守礼仪道德尊老敬长许多家规族训也纷纷提倡伦理道德推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讲求“祭如在”事死如生。
许多徽州会馆即是在安置客死乡亲的原动力之下建设起来的。新安惟善堂的治理划定中说:“凡旅榇之至则先告于司事司事即遣信告于其家予以迎榇限期。其家人有力者任期自备资用迎归故乡;力不足者酌助之;极无力者尽给之。
”(光绪七年《新安惟善堂征信全录》)其中体现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死者尊重和建设和谐人伦秩序的理念。
湖北汉阳知府赵玉在《紫阳书院志略序》中说:“各省之会馆遍天下此之书院即会馆也而有异焉。崇祀者道学之宗主而不惑于释道之无稽;参赞之源流而不堕于利名之术数。
入学有师育婴有堂宴射有圃御藻有楼藏书有阁祭仪本家礼御灾有水龙通津有义渡宾至如归教其不如恤其不足皆他处会馆之所无即有亦不全者。”徽商在汉口建设的紫阳书院自己也是体系完备、社会保障功效齐全的会馆这些徽商在外地兴办的善堂、会馆等经常令徽州籍官员也引以为荣。再以善堂为例在江南地域以上海徽宁思恭堂最为完善延伸到周围有扬州的恭善堂杭州的惟善堂、江西的笃谊堂和汉口的笃谊堂其中杭州的惟善堂与上海的思恭堂有相互承接关系黟县的登善集则成为毗连大都会与故土的一个枢纽。上列数堂践行“敦睦之谊冥明一体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的理念对于“邑人贫而病卒而莫能归榇”者在客居地设立“义阡”作为“瘗旅之所”。
背井离乡尤其是遭遇不幸客死他乡是传统社会人们看法里尤其伤心的事“夫羁旅之亡人生不幸袒露之惨仁者如伤”故“重乡谊悯羁魂”的行为是慈善中的重点举措。因此在徽商行经之地均设置厝所“任凭停榇不计久暂”类似善举能给予走出去的徽商及其他徽籍人士极大的心理慰藉。
这种汇聚众力而建构的社会保障机制树立了徽州人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也推动了本土和侨寓地域社会秩序的有序化生长。
徽州当地土地贫瘠逐渐养成了向外生长的传统既包罗宦游的士绅也包罗“贾而好儒”的徽商。徽州士绅是流传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时常讲学于各地会馆提倡经国序民的社会治理理念他们为本乡会馆志撰写序言时亦为会馆注入了鲜明的导民向善意向。
他们招呼商人捐资、集资或抽厘亦往往能发生庞大的社会发动作用使商人阶级行走在“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良性生长轨道上。好比庐江人吴赞成为福州安徽会馆全录写序就鼎力大举表彰唐俊侯捐巨资襄助使相距三千里有余的闽皖之间会馆共祀朱熹“抒桑梓之恭且志萍蓬之聚”。
明清时期的徽州既是“科甲连任海内宗风官居上爵代不乏人”的科举兴盛之地又是“十室九商”“以货殖为恒产”的商贾之乡。
外出做生意形成了庞大的规模这些徽商将商业利润的一部门用于生长社会救援、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夫市之有商人因客居者所倚赖凡一切善举商家每为之创而同乡乐观厥成。是故上洋有思恭之举皋城有敦善之筹禾郡有广仁之设苏松等处各立殡房意美法良彰彰可考”(光绪十七年《新安惟善堂征信全录》)。
“于是徽宁之旅居镇者无不敦睦桑梓声应气求肫肫然忠厚恻怛之意出于肺腑”(《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357页)。
对于民众捐助社会保障事业徽州官府多有旌表与奖励从而在官方社会保障生长不足的情况下获得民间社会的大量捐助和支持种种民间气力到场社会保障建设无疑减轻了官府的压力缓解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官府多给予民间组织以正当性的认可给予存案颁布通告禁绝流氓恶霸肆意侵扰还给予“尚义”“义行”等旌表提高他们的社会职位引导崇尚道义的社会民风。“新都(徽州)人……商贾在外遇乡里之讼不啻身尝之醵金出死力则又以众帮众无非亦为己身地也。近江右出外亦多效之”(顾炎武:《肇域志》第3册)。
因此这种官民协力配合支撑起来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比力稳定持久的气力。
徽州商人设于各地的会馆既是以众帮众的产物也极大地保障了在外徽人克服资本短缺、疾病困扰、求学无门、求葬无所等逆境。杭州新安惟善堂的规条中明确划定:“登善集每于船户载到之时照依惟善堂知照划分核收即于通衢四镇填写各柩姓名、住址以待亲属领回。
或虽有亲属、赤贫者准其到集报明司事查其的实与路之远近助给抬费;或自有。
本文来源:pg电子-www.wh-jiuyi.com